2月18日,第十四届全国冬季运动会(以下简称“十四冬”)短道速滑公开组的比赛结束。经过4天的激烈角逐,6个个人项目、3个接力项目的冠军各有归属。吉林队选手孙龙表现出色,夺得3枚个人项目金牌,并随队摘得男子5000米接力金牌。
赛场上,武大靖、任子威、刘少昂等奥运冠军选手奋力争先,每当出现弯道超越时,现场观众都大声喝彩。火热的现场氛围,让人充分感受到短道速滑项目的魅力。通过高水平赛事,参赛运动员检验了训练成果、积累了比赛经验,为中国短道速滑队备赛2026年冬奥会增添了更多底气和信心。
名将云集
比赛精彩纷呈
男子500米是中国短道速滑的优势项目,经过预赛、1/4决赛、半决赛的拼争,孙龙、任子威、林孝埈、刘少昂等一众好手晋级决赛。决赛中,孙龙全程领滑,以41秒046的成绩夺得金牌。
名将云集,“十四冬”短道速滑比赛得到广泛关注。孙龙说:“比赛竞争激烈,大家的水平不相上下,关键看临场发挥。”中长距离和接力项目方面,孙龙同样展现了良好的竞技状态,参赛5项,勇夺4金1银。
在吉林队教练李野看来,这几场比赛锻炼价值很大,参赛选手不乏国家队主力、冬奥会冠军。孙龙赛后表示,接下来会和队友全力准备世锦赛。
国家队其他主力选手的状态也都有所提升。任子威在男子500米和5000米接力项目上夺得两枚铜牌,他表示将尽快恢复到最佳竞技状态。林孝埈、刘少林、刘少昂等也有出色表现,他们不仅是个人项目奖牌的有力竞争者,也增强了队伍在接力项目上的整体实力。
女子组方面,竞争也相当激烈。黑龙江队选手臧一泽夺得女子1500米金牌,吉林队选手张楚桐、辽宁队选手赵元微分别夺得女子500米和1000米金牌。山东队选手公俐、吉林队选手王艺潮的表现也可圈可点。“接下来要在训练中做得更扎实,不断打磨技术动作,力争一次比一次滑得好。”公俐说。
备赛奥运
展现人才厚度
短道速滑是中国冰雪运动的传统优势项目,杨扬、王濛、武大靖、任子威……短道速滑运动员接续奋斗,在大赛赛场创造了优异成绩。
本届全国冬季运动会,武大靖、范可新等名将仍在冰面上拼搏,孙龙、王晔、李金恣等年轻运动员收获成长,展现人才厚度,让人们对中国短道速滑的未来充满期待。范可新说:“‘十四冬’是‘练兵场’,大家以赛带练,共同进步。”
作为全国冬季项目综合性体育赛事,“十四冬”在项目设置、竞赛规则上全面对标2026年冬奥会。在短道速滑等重点和基础大项上设置了青年组,为年轻运动员积累经验、快速成长提供平台。
2005年出生的王晔在女子500米项目上成绩稳步提升。在“十四冬”短道速滑青年组比赛中,她夺得包括500米在内的3枚金牌。在国际赛场,王晔也展现了强劲实力——本赛季世界杯北京站,她获得铜牌;在世界杯德累斯顿站,她勇夺银牌。在本赛季短道速滑女子500米世界排名榜上,王晔位列第三。
2006年出生的杨婧茹技术出众,在赛场上还展现了突出的战术执行力,同样未来可期。在“十四冬”短道速滑青年组赛场,她收获1金1银1铜;经过短暂调整,她又在韩国江原道冬青奥会上夺得2金1银。
注重普及
夯实项目基础
在竞赛组织方面,“十四冬”对标最高水准。短道速滑项目采用“零抢跑”等国际最新规则,邀请高水平外籍裁判执裁。
短道速滑裁判长由萨拉·亨德森担任,她此前执裁过北京冬奥会、2023—2024赛季短道速滑世界杯北京站等比赛,经验丰富。亨德森表示,执裁“十四冬”是“令人难忘”的经历。
近年来,短道速滑在国内进一步普及。国家队的保障系统愈发完善,从技术、体能到医疗康复、机能监测,全方位助力队员提升水平。社会层面,越来越多的青少年参与短道速滑,后备人才选拔培养模式日趋多元。
黑龙江省七台河市被誉为“短道速滑之乡”,经过多方努力,七台河市探索出“特色校—基础班—重点班—省队—国家队”的人才培养输送模式,培养了众多短道速滑名将。上海市参加“十四冬”短道速滑青年组比赛的运动员主要由社会俱乐部培养,得到冰雪运动协会和体育部门的支持,充分展现了市场化培育、社会化发展的特点。
山东省在短道速滑项目上取得突破,在“十四冬”混合团体接力上获得首枚全国冬季运动会冰上项目金牌,李文龙、公俐在个人项目上都收获了奖牌,李金恣等年轻运动员也通过比赛收获了成长。
山东省冬季运动管理中心竞训部部长蔡鹏介绍,2010年山东省按照“省队市办”模式组建短道速滑队,在教练杨占宇、刘晓颖的带领下,摸索出“轮转冰”选材新路。“我们将进一步做好冬季项目的推广,不断培养更多优秀人才,争取获得更加优异的成绩。”蔡鹏表示。
本报记者 李 洋 吴 勇 刘硕阳 王 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