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 静
连日来“十四冬”赛场亮点不断,众多新面孔、新力量轮番带来惊喜。他们从何处来?如何走上冰雪赛场?
“十四冬”在项目设置上全面对标冬奥会,多个项目在冬运会首次亮相,更多队伍实现了冬运会参赛及夺牌目标。这些登上冬运会赛场的运动员通过不同的成长方式,走向赛场,展现自己,超越自我。
业余体校在冰雪后备人才培养方面依然发挥着巨大作用。重庆队、广东队、广西队、云南队等南方代表队选手在雪上项目取得重大突破,这些南方省区市的运动员有一个共同的成长路径——从夏季项目业余体校被选入冰雪项目队伍,在冰雪赛场上大放异彩。
参加越野滑雪女子10公里比赛的莫小雪、何玉婷、李美奇等6名“05后”小将就是从重庆市各区县业余体校选拔出来的。重庆市冬季运动管理中心副主任张歌表示,在冬季项目本土运动员培养方面,重庆市采取选拔优秀青少年运动员的方式,由各区县业余体校推荐,运动员来源一般是中长跑、竞走、皮划艇、轮滑等项目,选拔入队后采取统一编制、统一管理、统一训练。越野滑雪队目前共18人,4月将进行今年的跨界选材,准备扩充到30人左右,分为越野滑雪和冬季两项两组。
“十四冬”赛场上还活跃着学生军,他们的实力不容小觑。冰球青年组比赛中,北京男队和北京女队都表现出极强的实力。以周嘉禾和寇宸菲为代表的冰球小将大部分是普通在校中学生,通过北京市过去几年搭建的冰球校级联赛成长起来,优秀者被选入市队乃至国青队,征战国内外比赛。“十四冬”结束后,他们将回归校园。
此前结束的“十四冬”青年组比赛中,北京队共获得7金4银6铜,包括高山滑雪、花样滑冰、短道速滑,这些奖牌大部分由在校学生获得。北京市冬运中心主任李晓鸣表示,北京市充分激发青少年参与冰雪运动的积极性,给有志于从事冰雪运动的孩子打通一条上升通道,对各区120多支冰雪队伍及市级冰球后备梯队、滑雪后备梯队,政府每年给予经费投入。充分利用有限的政府投入撬动市场更大的杠杆,充分发挥社会俱乐部、学校、家庭、企业的作用,多方合作创造良好环境,同时,积极搭建各种赛事平台,例如每年举办青少年U系列赛事、冰球校级联赛,通过赛事平台为青少年提供展示机会。
冰壶公开赛赛场上也活跃着许多从学校走出的运动员。甘肃冰壶队全队都是从山西太原53中学走出来的,此次交流到甘肃队。太原53中学是地掷球传统项目校,“二青会”后通过地掷球和冰壶共建,在学校开展冰壶运动,通过体教融合的模式培养冰壶后备人才,短短4年时间已经初见成效。
以周苡竹为代表的山西“05”后单板滑雪“娃娃军”在“十四冬”成功“破圈”。山西冬运中心主任黄海宏表示,这些“娃娃军”是冬运中心从学校选拔的。组队早期采取半天上课、半天训练方式,去年开始备战“十四冬”后,集中上雪训练,统一管理。山西队以单板滑雪为突破口,探索后备人才培养模式,从2019年开始与中小学合作,有5所小学、4所中学被命名为冰雪运动后备人才基地。
在花样滑冰项目中,社会俱乐部发挥了巨大作用。广东选手戴大卫、刘玉萱、肖紫兮、何凌昊等优秀运动员在少年时期都是从俱乐部起步,后期师从高水平教练员,结合“开放办体育”的理念,加上国内外参赛训练保障,竞技水平得到飞速提升。
广东省黄村体育训练中心冬季项目负责人宋忠熠表示,广东冬季项目底子薄、起步晚,一直探索在传统体制和市场运营之间找到一个契合点,既满足各队伍安全管理、赛风赛纪、反兴奋剂管理等方面的要求,又不影响运动员高质量训练环境,还要兼顾各项保障工作。队伍构成及备战模式相对复杂,从传统体制内培养到俱乐部合作、省市共建,再到选拔人才输送国家队,广东希望积极贡献自己的力量。
本届冬运会广东是首次组团参赛,广东队运动员在“十四冬”赛场上的表现有力推动了冰雪运动的发展,“十四冬”之后广东将继续着手布局冬季项目,为体育强国建设添砖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