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汝刚
“这是我第一次到浦东图书馆来,
非常高兴能看到这么好的设施,
这么好的观众。
根据主办方的要求,
让我选择讲座的语言,
那我就问问大家:
“是想听我用上海话呢?”
台上嘉宾顿了一顿,
依旧是地道的沪语,
“还是上海话呢?”
现场观众都笑了,
意思就是同意了。
WangRugang
继沪剧表演艺术家茅善玉之后,10月17日,浦东图书馆“阅见东方”品牌活动迎来了第二场全沪语的名家讲座。这次请到的重量级嘉宾,是上海独脚戏艺术传承中心(上海市人民滑稽剧团)书记兼主任、著名滑稽戏演员王汝刚。
王汝刚经常在不同场合带来讲座或表演,对于浦图讲座“生活与笑”的主题,他说:“因为是在图书馆,就要讲讲我与读书的故事,如何在书本里找乐趣、找笑声。我的许多滑稽,就是从书中来的。”
谈及与书结缘,王汝刚带领观众回到他的童年。他自述,自己出生在一个“好人家”,生活在一栋石库门房子里。房子里有间亭子间,那是父亲的书房。平时,父亲不让王汝刚进书房。有一天,他趁父亲不注意,偷偷溜了进去。“我的感觉就好像阿里巴巴进了宝库!”尽管字还认不得几个,但是许多书的装潢十分漂亮,还有蚀刻版的插画:“就这样,我读了《红楼梦》《三国演义》等四大名著。”时代流转,这些书终究留不住,论斤卖了废品。“我永远忘不了,人类知识一斤7分钱。”王汝刚很遗憾。
后来,王汝刚作为知识青年,来到江西的山区插队落户。山里的生活十分枯燥,文化生活更是贫乏,王汝刚不得不把一星期的报纸当新闻看。有时,他也会向附近的老中医借书。与此同时,当地有不少青年走出大山去当兵了,他们会给家人写信,知识青年就有了用武之地——帮当地老乡读信。
“别人是读信,我是讲信。”王汝刚看信里写到“正在进行大练兵”,便会解释“大练兵”是什么,把报纸上看到的东西都讲给老乡听,“一张薄薄的信纸,别人一口气读完了,我能讲一刻钟。”儿行千里母担忧,老乡便会感谢王汝刚,有时请吃饭,有时送棵菜。
还有一次,生产队里的一户“五保户”去世了,王汝刚被叫去吃“豆腐饭”。“我是知青‘要面子’,不能像别人那样只买一刀纸钱,去坟上化了就算了。”王汝刚就想起他阅读过的《红岩》里的“狱中追悼会”的场景,狱友为烈士自制了花圈。于是,他就去山上砍了根竹子做框架,把报纸撕开糊了一糊,染上红墨水、蓝墨水,做成一朵朵纸花,花圈就扎好送到灵堂。
老乡没见过花圈,便问:“这蛮好看的,下个月我女儿结婚,要不要也送一对过来……”王汝刚连忙说,开追悼会时才会用花圈。“之后好白相了,生产队里有人去世了,我就负责扎花圈,也能记6个工分。”王汝刚笑了,“这就是我看书得到的好处!”
回到上海后,王汝刚凭借在滑稽戏《七十二家房客》中的“小皮匠”一角崭露头角,但也没放松学习。“我最喜欢两个地方,一个是新华书店,一个是小菜场。小菜场学方言,新华书店则是知识的源泉。这对于演滑稽戏都是非常重要的。”他表示。
“现在的上海小孩,不讲上海话,确实是个问题。”与茅善玉一样,王汝刚也在2021浦东文化艺术节期间,受聘成为群文导师,打造“一街镇一导师一精品团队”。王汝刚对口航头镇,为青少年曲艺培训班授课。短短时间里,就有73个小朋友报名,学习很快有了成效,大大出乎他的意料。王汝刚还发现,其实现在的小朋友个个会说上海话、本地话,他们都听得懂,只是不愿开口,关键是家长也更愿意和孩子说普通话。
“语言本质上是个环境问题,家长对孩子说,孩子也就会被带上来。”王汝刚认为,热爱祖国,要从热爱家乡开始,传承上海话还是非常重要的。他还补充道:“普通话、地方话,外国话,学会三种话,走遍天下都不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