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夏宾
刚刚,央行决定降准!
人民银行决定于2023年3月27日降低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0.25个百分点(不含已执行5%存款准备金率的金融机构)。本次下调后,金融机构加权平均存款准备金率约为7.6%。
为何此时降准?能起到什么作用?能释放多少资金?
支持经济,应对风险
看国内,稳经济政策效果持续显现,经济运行整体呈现企稳回升态势;看国外,美欧金融机构风险事件频发,主要经济体“加息潮”所带来的“后遗症”出现。
这是央行此次降准的大背景。
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温彬表示,当前海外银行业风险加大,全球流动性承压,外部发展环境日趋复杂;今年前两个月主要经济指标呈现回升向好走势,但整体复苏基础尚不稳固,需要货币、财政等政策继续协同发力。
“因此,为更好地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支持,缓解年初以来银行缺长钱的压力,配合财政前置发力,以及稳定市场预期等,央行在加大MLF超额续作的同时,继续通过降准来释放中长期流动性、提振信心,以巩固经济回稳向上态势和银行业平稳运行。”温彬说。
光大银行金融市场部宏观研究员周茂华称,目前国内有效需求不足仍是主要矛盾,国内消费和需求恢复,需要适度货币环境支持。央行降准意在向银行体系释放低成本、长期限流动性,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实体经济薄弱环节、重点新兴领域支持力度,优化信贷结构,促进消费和内需加快恢复。
对于此次降准的时机选择,周茂华说,一方面,1、2月国内信贷强劲扩张等原因,部分银行长期流动性偏紧,央行通过降准与结构工具配合,释放长期限流动性;另一方面,国内经济处于恢复阶段,政策适度靠前发力。
降准效果几何?
仲量联行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兼研究部总监庞溟对中新社国是直通车表示,此次降准充分贯彻了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用好降准、再贷款等政策工具,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有效支持”的政策任务。
同时,要注意到,受人民币汇率、其他主要经济体“加息潮”外溢效应、国际金融机构风险事件频发等不确定性因素的制约,以及目前经济形势向上向好、社会预期稳定、发展信心提振等积极因素不断积累,短期来看降息的必要性和迫切性不算高。
“相比之下,降准可以促使金融机构更有利有效地支持实体经济、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并能补充流动性缺口、增加投放基础货币。特别降准的优势是可以有效提供长期流动性、降低金融机构资金成本和支持实体经济。”庞溟说,以央行公布的2月底存款数据测算,此次降准预计可释放6000亿元以上中长期流动性。
中国银行研究院研究员梁斯称,金融机构投放中长期信贷需要中长期流动性支持,而降准释放的流动性没有到期期限,有助于支持金融机构更好投放中长期信贷,满足企业资金需求。同时,降准释放的流动性也有助于缓解金融机构面临的监管压力。
降准后政策怎么走?
此次降准会影响央行政策取向吗?梁斯认为,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已成为央行进行流动性管理的常规手段,在市场流动性供求整体平衡的情况下,降准也是调节流动性供求的正常操作,因此并不意味着货币政策取向出现变化。
此外,2022年11月以来,债券市场波动加大导致企业发债成本有所上升,不仅影响了企业发债意愿,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货币市场流动性的拆入与拆出,导致金融机构预防性流动性需求上升,货币市场利率中枢(DR007)也随之上移。
梁斯提到,《2022年四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重申“引导市场利率围绕政策利率波动”,通过降准有助于稳定金融机构中长期流动性需求,推动市场运行逐步回归稳定。降准也有助于缓解债券市场情绪,提振投资者信心,推动市场尽快回归正常运行,提升企业发债融资动力。
在庞溟看来,此次降准后,年内依然存在继续降准0.25到0.75个百分点的空间与可能性。从时间点上看,年中流动性较为紧张的时点和四季度MLF到期的高峰时点,降准概率相对较高。
周茂华认为,后续央行降准等工具仍在工具箱,货币政策继续采取“总量 结构”的工具组合,主要根据国内宏观经济复苏、物价表现和银行体系流动性情况,相机抉择、灵活调节,保持货币信贷总量合理增长,把握好信贷投放节奏,引导金融机构优化信贷结构,加大薄弱环节、重点新兴领域支持,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
【编辑:葛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