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新征程新伟业·贯彻落实2023年全国两会精神】
微雨点染,山花烂漫。天山脚下,伊犁河谷,新疆天蕴有机农业有限公司养殖基地里,工人们熟练操作着机械吊臂等设备,一网又一网捕捞起肥美的三文鱼。这些三文鱼经过冰水降温等流水作业后完成封箱,当日发往北京、上海、山东等地,部分甚至远销至俄罗斯、泰国、马来西亚等国家的餐厅商超。
深山里还能养鱼?这是因为其所处的位置——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尼勒克县喀拉苏乡。喀什河水在深邃峡谷间静静流淌,这里气候冷凉、水体洁净,由于冷水资源丰富,具有发展冷水养殖的优良自然条件。
在自治区指导下,尼勒克县决定围绕“做好水文章”、大力发展冷水鱼养殖产业来“破题”。2014年,新疆天蕴有机农业有限公司的特色冷水鱼养殖基地建立,如今已达到年产6000吨、年销售额4亿元的规模。尼勒克县冷水鱼产业蓬勃发展,不仅在国内占据了一席之地,在国外也有了名气。
“过去尼勒克县是国家级贫困县,很多地方干旱少雨,只能种植耐旱作物,缺乏脱贫产业始终困扰着我们。”尼勒克县农业发展中心副主任高桂源对记者说,在引入冷水鱼产业的同时,县里大力发展农牧民劳务分包、渔家乐多种经营,推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现在公司里本地农牧民占到员工总数60%以上,月工资都有四五千,140多位农牧民‘变身’为天山脚下的新渔民。”基地加工厂厂长邓金干接过话茬,“今年,我们还要向东南亚、中东欧国家继续拓展市场,打造尼勒克县冷水鱼外贸品牌金名片!”
冷水鱼养殖红红火火,传统养马产业生机勃勃。3月底,天气转暖、草木回青,伊犁州昭苏县被圈养了一个冬天的马儿,终于能回到草原上吃草撒欢。作为我国本土马种——伊犁马的培育地和核心区,昭苏县有着悠久的养马历史和深厚的育马基础,当地群众不断拓展马产业链延伸发展空间,走上了靠马致富的路子。
“从传统的骑乘、肉食,到如今采集孕马尿提炼药用雌激素等新项目开发,以及和文旅产业深度融合,伊犁马上中下游的产业链不断完善,是我们增收致富的新‘法宝’。”夏特乡琢尔戛养殖专业合作社合伙人塔力哈提·努尔别克告诉记者,他的合作社养殖了300余匹伊犁马,上个冬天仅出售孕马尿就有40余万元收入。按照现在的发展势头预计,今年全县马产业的产值将达到10亿元左右。
马产业高质量发展,离不开人才队伍建设。在察汗乌苏乡新乌苏村,“昭苏御马人”初级驯马工马业人才技能培训班吸引了大批农牧民参加。类似的培训班,昭苏县技工学校已开展4期,培养出200余名初级驯马工。该校副校长吕微蓉表示:“今年学校将继续开办骑乘教练、修蹄、马兽医、马匹饲养等方面的培训,持续提高群众就业创业能力,实现就近就地多渠道就业。”
“目前,新疆薄皮核桃、库尔勒香梨、新疆葡萄、伊犁马、新疆棉花和新疆褐牛6个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全产业链产值均突破100亿元,形成了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重点产业链,我们通过‘龙头企业 合作社 基地 农户’机制,累计撬动地方和社会资本投资30余亿元,带动了20余万农户就地就近就业创业和从事农业产业化经营分享产业发展红利。未来,我们还将努力打造一批综合产值超千亿元的农业产业集群和超百亿元的重点链。”新疆农业农村厅乡村产业发展处处长张虎说。
乡村振兴,产业为先。“要把产业振兴作为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积极延伸和拓展农业产业链,培育发展农村新产业新业态,不断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连日来,全国人大代表、伊犁州新源县肖尔布拉克镇克热格塔斯村村民木沙江·海拉特到处奔走,与老乡们分享参加全国两会的所见所闻,“今后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我们要一起努力,发展好产业、建设好村庄,把日子过得更红火!”
产业旺则农民富,乡村兴则国家兴。新疆的广袤大地上,正在编织一个乡村生活“富美乐”的五彩梦。
(光明日报 记者 赵明昊 尚杰)
【编辑:房家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