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齐哈尔新闻网西宁4月19日电 题:国网12年暖心相助:点亮黄河源头万家灯火
作者 汪艳婷 李江宁
4月的黄河源头第一县——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玛多县室外温度还停留在零下,玛多县民族寄宿制中学的12台量子电锅炉正在正常运行,教室内暖意融融,琅琅的读书声回响在黄河源头的雪山草原。
牧民成立措和丈夫正在家中制作藏袍,使用的电动缝纫机正是用光伏扶贫电站分红收益购置的,如今夫妻俩的收入已经足够家庭生活、教育开支。
电网不覆盖、用电不稳定一直是制约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难题。玛多县气候高寒,一年中有11个月需要供暖,受缺电局面限制,煤炭曾经是县城牧民群众取暖的主要方式,而这种方式不仅成本高,还极易造成环境污染。
为了让县城居民用上稳定安全的电,同时保护黄河源生态,2015年,国家电网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国家电网”)和青海省人民政府共同开展了玛多330千伏开关站落地工程。2016年8月,玛多县用电接入了全国大电网,来自国家电网的电力送到黄河源头的千家万户,彻底结束了玛多电网长期孤网运行、用电紧张的历史。
“用上电,更要用好电,这是我到玛多的第一个想法。”2016年,国网第三批援青干部张强来到玛多县开展援青工作,“国家电网全面实施阳光帮扶行动,要走出一条富有电网企业特色的帮扶开发之路。”
2017年3月,国家电网决定全额出资率先在玛多县建设清洁取暖示范项目,助力国家生态保护区建设。玛多县民族寄宿制中学成为首个高海拔、高寒地区清洁取暖示范项目点。同年9月,“以电代煤”清洁取暖正式投入使用。“以前学校用煤供暖,一年至少需要40吨煤,采暖温度也只有14摄氏度左右,窗口总有一层厚厚黑煤灰。现在改为用电供暖后,教室里的温度能保持在24摄氏度左右,温暖又卫生。”玛多县民族中学副校长才让说。
“我们从小都在寄宿制学校上学,小学的时候,只能靠烧牛粪取暖,那时候我们身上都有一股牛粪味。再后来是煤暖气,早晨两节课后桌上就有一层灰尘。现在用电取暖学校更暖和、更干净了!”孩子们作为清洁取暖项目的受益者他们见证了学校的变化。
清洁取暖以来,玛多全县已累计减少燃煤消耗3.24万吨、二氧化碳排放8.08万吨、二氧化硫排放0.24万吨、氮氧化物排放0.12万吨、粉尘排放2.2万吨。
玛多县空气透明度高,日照丰富,当地群众常说阳光就是“金子”。在国家电网的帮助下,让照耀玛多的“金子”落地变成造福群众的惠民电。
2016年,玛多县建成了全国首座将发电纯收益全部用于贫困人口的光伏扶贫电站。国家电网投资9282万元,在格尔木市易地建设定点扶贫玛多县10兆瓦光伏电站,为玛多县1144户贫困户每年户均增收3300元。
2018年10月,由国家电网公司捐赠投资国内海拔最高联村光伏扶贫电站玛多4.4兆瓦光伏扶贫联村电站正式并网发电。该电站年发电收入540万元,惠及全县621户贫困户,1774名贫困人口,带来户均超过5400元的受益。
在十二年时间里,国家电网投入电网建设资金4.4亿元,捐赠资金及实物资产2.7亿元。2019年玛多率先在果洛州脱贫摘帽,11个贫困村全部退出,累计实现1721户5075人口脱贫。
草原上的光伏板还有个温暖的名字叫“阳光存折”。“‘阳光存折’里存的不仅是钱,还有很多对牧民的帮助,比如就业补助、孩子上学的补助、大病重病救急的补助。”祖祖辈辈逐水草而居的牧民扎西多杰说,有了“阳光存折”,牧民们的基本生活、子女教育就有了基本的保障。
“一个地方的发展必须以产业为依托,对于玛多来说重点就要在光伏电站和生态畜牧业上下功夫。”2019年来到玛多的孙庆生是国家电网的第四批援青干部,从鱼米之乡走上青藏高原,他的身份和角色也转换成了玛多县委常委、副县长。
“玛多日照时间长,资源丰富。从电网专业出发,借鉴发展成熟的光伏扶贫产业经验,大力发展绿色清洁能源产业见效最快,前景可期,潜力无限。”为帮助玛多县发展光伏产业,孙庆生积极协调引入葛洲坝战略投资,目前双方已签订1100兆瓦光伏电站建设战略合作框架协议。
伴随着旅游产品加工中心的发展,特色农产品走进直播间,畜产品加工基地投入使用。玛多牧民群众如今在公益性岗位 光伏产业 生态畜牧业的绿色发展模式下,跳出了发展与破坏的矛盾纠葛,探索出了一条生产、生活、生态联动融合发展之路。
同心携手的12年里,国家电网的援青干部在玛多一棒接一棒跑,主动推介、积极争取,多方奔走,与当地干部群众在实践中创新帮扶举措。一条条长长的银线,穿过星宿海,跨越巴颜喀拉山,一头连着雪域的万家灯火,一头通向光明的未来,生活在黄河源的牧民群众,正在迎接崭新的生活。(完)
【编辑:张子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