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热点

他们不遗余力攻击的,往往是我们做得最好的!

字号+ 作者:网络 来源: 2024-04-28

“中美关系的负面因素仍在上升积聚,面临各种干扰破坏,中国的正当发展权利遭到无理打压,中方的核心利益不断受到挑战。” 日前,王毅外长会见美国国务卿布林肯时直言不讳,强调美方不要干涉中国的内政,不要打压中国的发展,不要在涉及中国的主权、安全、发

“中美关系的负面因素仍在上升积聚,面临各种干扰破坏,中国的正当发展权利遭到无理打压,中方的核心利益不断受到挑战。”

日前,王毅外长会见美国国务卿布林肯时直言不讳,强调美方不要干涉中国的内政,不要打压中国的发展,不要在涉及中国的主权、安全、发展利益上踩踏中方的红线。

这一系列表态被不少观察人士解读为“话讲得比较重”,毕竟在抵达上海后,布林肯还专门就中方所谓“不公平的贸易行为”和“非市场经济行为”提出关切。

(一)

常有人言,美国人越攻击中国什么,越说明那个就是中国的巨大优势。

前阵子访华期间,美国财政部长耶伦再提中国新能源“产能过剩”,却让更多人看到了中国这些年在新能源领域所做的技术攻坚、产业革新,认识到了中国人的战略清醒与远见。

美国贸易代表戴琪在与欧盟官员会晤时放言,“在中国非常高效的经济制度面前,我们的经济体正艰难生存。”言外之意,西方经济体系与中国正当竞争起来不是对手,这节骨眼上就“不要讲江湖道义了”。

一向擅长抨击中国制度低效的西方政客,为了拉拢盟友,也忍不住说实话了?

这显然不是礼节式地伸出大拇指说“China OK!”,而是“论据为真、结论为假”的迷惑性更强的捧杀。这种有“技术含量”的进攻手段,恰恰证明:一些西方政客并非没有认识到自身在产业、制度方面的缺陷,以及中国制度的独特优势。

(二)

对中国的误读,很大程度源于对自身的认知偏误。

美西方骨子里的“西方中心论”根深蒂固,认为西方制度“天命昭昭”“包治百病”,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衡量标杆。

尤其是在冷战之后,一些西方国家认为,随着经济全球化,西方自由主义民主模式也必然为世界各国所接受。

基于这样的“有色眼镜”,他们刚愎自用,断言“同时有市场和政府在配置资源是最糟糕的制度安排”,迟早要“崩溃”;大玩“双标”,无视自己进行的“国家调控”、出台的“产业政策”,动不动就给中国扣“国家资本主义”的帽子;自我“赋权”,把自己的经济模式作为“市场经济”的样板,没有照抄照搬他们那一套的中国就成了“非市场经济”……

但历史和现实却一次次证明,真正有问题的,是西方经济自身的运行机制。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暴露出金融资本过度逐利与社会整体利益之间的根本冲突,以及政府监管的严重缺失,也反映出以私有化、市场化、自由化为主要特征的新自由主义理论及其实践的危害。

彼时,对这场危机负有责任的美联储前主席格林斯潘称,他处于“极度震惊和难以置信”的状态,因为“整个理智大厦”已经“崩溃”,他“不敢相信自己对市场的信念和对市场是如何运作的理解是错误的”。

后危机时代,西方经济长时间陷入停滞,保护主义和单边主义大行其道,逆全球化暗流涌动,世界经济向何处去、经济全球化朝何处发展,成为世界各国普遍关心和思考的问题。

(三)

“像中国这样大的国家,应该‘标新立异’。”

如果说西方一直在全世界推销所谓“市场原教旨主义”,那么中国的成功恰恰是因为摆脱了这种迷思,大胆探索,走出了一条符合自己国情民情的成功之路,创造了“当惊世界殊”的发展奇迹——

改革开放40多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由3679亿元增长到超120万亿元,占世界生产总值的比重由1.8%上升至18%左右;我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71元增长到33036元,增长了190多倍……今天的中国,是世界第一大工业国、第一大货物贸易国、第一大外汇储备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稳居世界第一。

中国制度、中国道路引领的超凡实践,超越了西方经济学的解释范畴,颠覆了美西方的陈旧认知,也为广大发展中国家提供了一个观察、思考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样本。

恰如“软实力”概念提出者、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所言:中国的经济增长不仅让发展中国家获益巨大,中国特殊的发展模式和道路也被一些国家视为可效仿的榜样。

(四)

谈到中国经济的优势、中国市场的吸引力,总绕不开人口红利、低成本劳动力、“世界工厂”等词汇。

可在本质上,一个国家在国际竞争中的比较优势,在微观意义上表现为内涵于产品之中的成本竞争、技术竞争,在宏观意义上却是制度竞争、战略竞争。

世界经济大浪滔滔、波谲云诡,学者们用不计其数的案例表明,迈向现代化的每一步,每一项改革与创新,都会涉及制度的调整、利益的重组。越是重大的、深刻的改革,涉及的范围越大、利益也越复杂,稍有不慎就可能“停车”乃至“翻车”。

中国经济增长何成奇迹、改革何以高效?最根本上还是有制度的强力支撑。

一张蓝图绘到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和长期执政,使我们能够不为眼前利益所干扰,善于审时度势,化危为机。同时,也能为经济发展和全体人民的利益树立中长期目标,一茬接着一茬干、一棒接着一棒跑。反观一些西方国家,政党“轮流坐庄”、党争压倒一切,各党派都有自己的小九九,且新人不理旧账,政策几年一翻篇,遇事动辄陷入“议而不决、决而不行”的内耗撕扯,大战略、大工程最后往往不了了之。

集中力量办大事。市场经济具有灵活高效的优点,但也存在自发性、滞后性的缺点,在解决关系国家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的重大战略问题上有明显不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可以充分发挥政府作用,从社会整体和长远利益出发有效配置资源,集中力量办大事。新中国75年一路走来,之所以能够在一穷二白基础上快速建立起比较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能够走完西方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创造出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的奇迹,很大程度上就在于此。

兼顾公平与效率。公平和效率的矛盾是市场经济发展必须面对的棘手难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以公有制为基础、以实现人民的根本利益为目的,既能保证市场机制的效率,又为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提供物质基础和体制保证。

《世界是平的》一书的作者托马斯·弗里德曼,甚至产生个“古怪的想法”:要是美国能做一天中国有多好!“做一天中国”,是希望“在这一天里,我们可以制定所有正确的法律规章”,克服难以迅速作出重大决策的制度弱点。

(五)

除了一些有识之士,那些批中国批得最狠的人,又何尝不是在天天“研究”中国?

但从所谓“竞争不过中国”的话语里,我们不难发现,正是中国制度的优势让他们焦虑、狂躁。

他们前脚刚大呼“中国威胁”,转过身就大谈“中国行将崩溃”,种种话语看上去虽混乱不堪,但目的其实非常明确,那就是试图通过舆论战、认知战,侵蚀我们的自信,扰乱中国社会对中国经济的预期,动摇世界各国对中国发展的信心。

话语陷阱,不容小觑。去年2月,美国《战略安全》杂志曾刊文明言:“认知操作可以是扩张的工具,甚至可以通过改变目标群体的观点、价值观和利益来实现特定的殖民化。

史料表明,1985年以后苏联改革最终失败,进而导致国家解体,与国家的舆论门户大开,无力回应欧美舆论对苏联改革各种蛊惑性、煽动性与恐吓式的声音有很大关系。有学者把这一过程总结为:外界的舆论冲击—国内社会的不稳定情绪—本国反制无力—国内彻底失控—国家解体。

(六)

古语有云,“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竞争从来不应该因为制度不同,就走入零和博弈的死胡同。

如今,冷战结束已30多年,一些西方国家却仍然固守冷战思维,热衷零和博弈,习惯于从竞争和对抗的视角看待世界。他们对新兴力量崛起心存抵触甚至畏惧,认为新兴国家改变了他们的游戏规则,动了他们的“奶酪”。

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研究显示,中国经济增速每提高1个百分点,就将带动与中国相关联的经济体增速提高0.3个百分点。中国从没有从谁手里抢走奶酪,反倒是努力把互利合作“蛋糕”做大,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各国人民。

作为当之无愧的“世界市场”“全球经济引擎”,中国向来欢迎各国搭乘中国发展“顺风车”。我们从不搞赢者通吃、零和博弈的消极对抗,在世界经济大船面临西方国家周期性经济危机掀起的惊涛骇浪时,中国担当愈发成为重要的稳定锚。

德不孤,必有邻。

无论是共建“一带一路”的热潮,还是各种展会“一位难求”的火爆,又或是当下热闹非凡的“春之外交”,都在表明:选择中国就是选择机遇,携手合作才能共赢共进,正成为世界广泛共识。

(七)

一位西方历史学家曾说,人们之所以陷入不可挽回的灾难,常常是因为自己的愚蠢。

那些身体已进入21世纪,但脑袋还停留在冷战思维、零和博弈旧时代之人,正在为这一论断提供新的例证。

讳疾忌医,撒泼甩锅,只会使自己丧失自我反思、自我调节的窗口。

一意孤行,逆势而动,他们煞费苦心炮制的那些陷阱,也只会成为埋葬自己的深坑。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

相关文章
  • 春节是全家在一起的幸福!《我们的春节》双语宣传片上线!

    春节是全家在一起的幸福!《我们的春节》双语宣传片上线!

  • 我国制造业总体规模连续15年保持全球第一

    我国制造业总体规模连续15年保持全球第一

  • 【新春走基层】春运背后的故事:动车晚上去哪儿了?

    【新春走基层】春运背后的故事:动车晚上去哪儿了?

  • 地方两会观察丨夯实经济增长的硬支撑——从地方两会看稳投资发力点

    地方两会观察丨夯实经济增长的硬支撑——从地方两会看稳投资发力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