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镦钢的开发突破了含铝钢的冶炼瓶颈,全自动预应力混凝土用钢棒生产线填补新疆空白,世界首座工业级富氢碳循环氧气高炉年减排二氧化碳60万吨,相当于再造一个面积为700平方公里的森林……在新疆八一钢铁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八钢公司”),一项项技术创新成果,令人目不暇接。
八钢公司创建于1951年,是新中国成立后建设的第一家地方钢铁企业。在八钢公司成立之前,新疆造不出一根铁钉。在解放军指战员与各族群众的携手努力下,这座现代化的钢铁企业仅8个月时间就炼出了第一炉铁水,彻底结束了新疆不能生产钢铁的历史,开创了祖国大西北钢铁工业的新纪元。
转眼70余载。如今的八钢公司,已成为新疆产业链最长、产能最大、品种最全的钢铁企业。八钢公司的发展,是新疆现代化工业企业发展历程的缩影。9月8日,“砥砺奋进七十载 天山南北谱华章”大型集中采访活动采访团走进八钢公司和陕汽新疆公司、铁建重工新疆有限公司,深入了解三家重工企业的高质量发展成就,感受“新疆制造”的魅力和风采。
艰苦奋斗,锻造强大发展合力
9月8日,八钢厂史馆里,一张张老照片定格着老一辈八钢人的青春模样。
“建厂那时候,我们挖矿石、建厂房,人人都有使不完的劲……”老职工张爱年回忆,炼出第一炉铁水的时候,大家兴奋得蹦了起来,“这是新疆第一次用现代工艺炼出的铁水,标志着八钢的正式投产。”
八钢公司原总工程师李子文介绍,1952年,八钢炼出第一炉铁、第一炉钢,并陆续生产出机耕犁铧片、拖拉机履带板、汽车弹簧钢板、后轴套管用钢,1957年达到了年产5万吨钢的能力,满足了新疆工农业生产对钢铁的急需。几十年来,八钢公司一直是新疆乃至西北地区重要的钢铁供应基地之一。
“王震将军给八钢题词‘艰苦奋斗,创建八钢’,这是八钢公司多年来坚守的根和魂。”八钢公司党委副书记、总经理何宇城说,依靠肩扛手拉艰苦奋斗起家的八钢,始终坚持以科技创新赢得市场,产业辐射力与吸引力持续提升。
“八钢公司的发展史,让我们深受感动。”2011年进疆生产重型卡车的陕汽新疆汽车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时新立说,来新疆建厂,为“新疆制造”增添新动力,是看中了新疆向西开放的区位优势。2012年,公司第一辆重卡下线,截至目前,公司已累计产销重卡4.2万辆,实现产值124.4亿元。今年上半年,公司的新能源重卡产量达403辆。
向新向强,永葆企业发展活力
制造业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生产力发展的支柱和生产力水平的晴雨表。强大的制造业是现代产业发展的基础和依托之一。
改革创新始终是八钢公司发展的不竭动力。1985年,八钢实行投入产出总承包制,连续多年实现跨越式发展。从上世纪80年代到2000年前后,八钢公司通过承包制改革不断深挖系统潜力、提升管理效率,不断完善现代企业制度,最终实现A股上市。这不仅是对其改革的肯定,更是八钢发展腾飞的基石。
融入中国宝武为八钢公司插上了腾飞的翅膀,对八钢公司跨越式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从2007年开始,原宝钢集团公司累计向八钢公司提供100亿元资金支持。八钢公司通过产线调整和技术改造,技术装备水平迅速进入大型化现代化行列,产品结构全面优化。
“只有向新向强,企业才能不断发展,永葆活力。”9月8日,铁建重工新疆有限公司高端农机研究设计院副院长孙奎说,公司2015年成立后,研发制造的盾构机等系列产品参与了乌鲁木齐地铁及疆内多项重大工程的施工建设。2018年,公司成功转型进入农机领域,目前已形成采棉机、青贮收获机、番茄收获机、牧草打捆机、鲜食玉米机五大产品系列,覆盖棉花、玉米等特色经济作物,打破了国外品牌对大型采棉机、番茄收获机等高端农机产品的垄断,并已成功出口至中亚、南美等地区。其中,“智能打包采棉机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成果整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智能化应用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面向未来,紧抓共建“一带一路”机遇
“产业韧性持续提升、企业培育量质齐升、创新活力加快释放、数智赋能不断深化、绿色转型稳步推进……”9月2日,在自治区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召开的“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的成功实践”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自治区工信厅介绍了新疆工业经济当前的发展特点和未来方向。
陕汽新疆汽车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场景(资料图)。陕汽新疆汽车有限公司供图
“面向未来,我们会紧抓共建‘一带一路’机遇,积极走出去,当好排头兵。”何宇城介绍,八钢在积极整合新疆地区煤炭、铁矿资源的同时,开始着力用好中亚煤铁资源,加大钢材出口工作。同时,积极落实“双碳”战略,实施的富氢碳循环高炉减碳和欧冶炉炉顶煤气回用及二氧化碳捕集分离等技术,每年可大幅减少碳排放。
“随着铁建重工产品型谱以及客户量的不断增加,铁建重工农机产品行业影响力及市场口碑不断变大变优。乘着共建‘一带一路’的东风,公司的农机产品销售区域已经从中亚地区拓展到了澳洲、南美。”孙奎说。
时新立介绍,陕汽新疆汽车有限公司投产以来,随着共建“一带一路”向纵深推进,公司产销、出口量屡创新高,“我们有信心继续拓展国外市场,让更多人感受到‘新疆制造’的魅力。”
原标题:砥砺奋进七十载 天山南北谱华章丨向新向强向未来——从三家重工企业看“新疆制造” 责任编辑:李晓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