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热点

【组图】《朗读者》潘际銮:不合时宜的老派院士(2)

字号+ 作者: 来源: 2017-04-17

“校长不是我的终身事业。科研,才是我一辈子扑在上面的事。”潘际銮说。 从75岁开始,他的身份是个“无官一身轻”的焊接专家。当然,他还是院士。但他认为,院士于他而言,只是一种荣誉,不是权力。 他没有行政头

  “校长不是我的终身事业。科研,才是我一辈子扑在上面的事。”潘际銮说。

【组图】《朗读者》潘际銮:不合时宜的老派院士(2)

  从75岁开始,他的身份是个“无官一身轻”的焊接专家。当然,他还是院士。但他认为,院士于他而言,只是一种荣誉,不是权力。

  他没有行政头衔,也没有秘书。他带着一个平均年龄60岁的团队,在墙皮有些脱落的焊接馆里,研究世界上焊接领域的前沿问题。

  时下,这位手机屏幕里会跳出微博新闻的老院士,知道人们正在讨论院士制度。

  潘院士并不否认,“有个别单位在‘包装’院士”。他也不讳言,“个别院士成为给单位装点门面的花瓶。这是院士被‘异化’的现象”。

  这个中国最著名的焊接专家,把围绕院士以及科研界存在的问题,比作钢板上的“裂纹”。不过,早期就以“热裂纹”为研究方向的潘际銮,攻克过无数个技术难题,但很难说清这些暴露在社会肌体上的“裂纹”,“究竟该怎么解决”。

  如果深入探究那道“裂纹”,潘际銮认为,人们之所以担忧院士的退休问题,是不喜欢院士们成为“学术资源的垄断者”,或者享受“特殊待遇”。

  现在,潘际銮仍在焊接馆的一间光线不好的屋子里办公。资料堆到墙边,以至于部分书被挤到窗台上。他的褐色办公桌和矮茶几角,已经部分掉漆,裸出木头的原色。

  而他在南昌大学当校长时,办公场景比这一幕还要“寒碜”。

  他挤在办公楼西南角那间12平方米的屋里,秘书徐丽萍只能在过道上用玻璃隔出一间办公室。

  有人劝他:“潘校长,外国学者也要拜访您呢,换间大的办公室吧。”

  但潘际銮坚决不换,还说“西南联大那会儿,比这条件差好多呢”。

  至今,他唯一享有过的“配车”,是在当校长的时候。那是一辆留学生捐赠给学校的老旧尼桑车。他的司机总忍不住抱怨:“校长,换辆新车吧。”

  那辆汽车终于没被换掉,“最后都快报废了”。潘院士的电动自行车倒是换了一辆。

  他80岁生日时,学生送给他这辆眼下正骑着的银灰色“坐骑”,代替之前那辆电池笨重而且总是坏掉的“老古董”。

  提起院士是否应该像老电动车一样“退休”,性情温和的潘际銮会有些激动。他反对“用行政化的方式来处理高知识分子人才问题”。

  “院士是否退休,不能搞一刀切。个人情况不一样。”潘院士打比方,“这就像找专家挂号,有人找我帮他们解决难题。要是我没用了,也不会有人来找我了”。

  如果没有“老糊涂”,潘院士就想骑着他的电动自行车,“呼呼”地穿梭在清华园的一年四季里。

  (《中国青年报》 2013年11月27日 10 版)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

相关文章